技能GET丨Google团队成员3小时分享:如何识别真正优秀的人?

推荐理由:谈营销光谈战略战术不行,再牛逼的方案也需要依靠人去落实,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如何找到更多优秀的人来合作也是需要思考的范畴之一。本文采自Google团队的分享,从四大点分析如何识别真正优秀的人。

(本文由 @谌基平 授权发布,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中午和朋友阿高吃饭时,我们从如何挖人开始谈起,聊到了如何去识别一位真正优秀的人。

我们俩在这快都踩过不少坑,在聊天的三个钟头过程中,我一直处于发问的角色,阿高根据自己的见识及经验来解答,整个过程令我受益匪浅。

先来介绍下阿高的背景情况,以便更好的理解我们讨论的内容:

海外百年院校工业设计系毕业

Google glass 团队成员

知名互联网餐饮品牌 联合创始人。

有过这样经历的人,他眼里的优秀人会有哪些维度呢?

一、软实力,硬实力,软硬综合实力

阿高对一个人的能力定义,不是做运营,做营销,做技术有过多少年的经验,而是会从一个人更偏向于 软实力,还是硬实力这些维度去做拆分

偏软实力的人更擅长做大方向,文化、利益分配等更为柔性的工作,这是一项需要不断吸纳百态,依靠想象力探索无限可能的思维能力类型

比如我们常见的营销,品牌,培训,记者,艺术等方面的工作是属于这方面能力类型的居多,往往一个公司的董事长也往往是偏这类型的人居多。

但为何是居多而不是绝对呢?

后面我会提到还有另外一种被称为救火队的人,往往也会在这样一些岗位里担任重要角色。

能力偏软实力的人,并不意味着只能看大方向,做做人际关系,做不了细节上的事情,通常这是一种误解。

很多擅长搞人际关系的人,他们对人际关系上的细节把握程度,可以感动到令你感激涕零的地步,要不然你以为搞人际关系就是靠拍马屁么?

能力偏软实力的也分为只能看细节,看不了方向的人:比如写文案只停留在只是文案,而无法提升到整个公司营销层面,甚至公司战略层面的人;

能力偏软实力也分为只能看大方向而落地不了的人:比如只会讲怎么做营销,但实际上却没有能力进行营销落地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停留在口头上的人。

请注意:培训师并不是属于只能看方向而不能落地的人,锤子科技的老罗是新东方的老师出身,能把课程讲的让人崇拜的老师不多见,这也是一种落地能力的体现。

相反很多公司的领导高层,虽然是在企业里做实战,但由于是依靠讨好老板或者是家族亲戚而上位,只会指手画脚的而下不来地,就是如前面所说的这类人。

所以识人的能力,要看他认真在做的某件事时有没有做出过实际的成绩。

吹牛能吹到令人感激涕零,就是一种落地能力。

而在软实力这个维度上更高的人,是既能看到方向又能实际落地的人。

比如我之前所在的小米系外卖平台的创始人林总,就是这样一个人。

原先他作为一名四线城市的传统企业家,在切入外卖平台市场后,他能够快速的和100多位投资机构达成接触沟通,不断学习互联网创业圈的规则以此来调整公司的方向。

在外卖大战结束前夕及时做公司转型,现在已成为小米生态链里的硬件品牌,成为互联网圈里所说的独角兽企业。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对产品的细节掌握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因此他们的产品才能不断获得国际大奖,畅销海内外。

再比如之前处于风口浪尖的李叫兽,不管外人如何评价,他确实是拥有这样能力的人。

他既能谈具体的文案怎么做,说出个一二三,同时又能把自己的文章写到10万+,他就属于在软实力方面掌握远近交替的人,相信这也是百度李彦宏当年看中他并且重金收购他的原因之一

至于他在百度的职业情况,不单单是需要具备软实力才能在百度这样的复杂体系里才能生存下来的,反过来说在这样体系下生存下来,依靠的并不一定是李叫兽在营销的某个板块的软实力(营销的文案板块)。

由于这不是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所以不去做细节深入,只是表达这样一个意思。

偏有软实力就有偏硬实力。

什么是能力偏硬实力的人呢? 

阿高认为,他们更擅长做日常管理,财务、技术、销售等需要依照流程数据,不断挖深挖透等更偏理性思考类的工作,他们不会刻意去避开红海,他们相信通过不断的优化流程就是推进工作的最佳法则。

中午我和阿高说:你看现在每个品牌都请代言人,那么请代言人这件事的含金量就没有以前那么高,也就失去了意义了,为啥还要请呢?

阿高立马反应说:通过这句话就能看得出你是偏软实力的人。

你想着是怎么去避开竞争选择蓝海,但无论什么样的蓝海都会遭遇竞争,最后都会殊途同归避免不了竞争。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有些棋经被对方先下好了,但是这步棋又非常重要。

如若你一味的选择创新,也就是所谓的避开竞争,那么这种创新失败的概率就会极高,整件事的最终推进也会打折扣。

因此,我们所学到的“定位”,指的是大方向上的定位,找到一个切入口,但并不意味着后面的执行每一步都去定位,都去避开竞争,这是无法落地的。

为了更好的区分软实力和硬实力,我们特意探讨了销售和日常管理这两项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这类型工作的核心能力实际是一项如何提升执行效率的工作,而不是一项如何联想发散的工作。

如若有实际做过销售的人就会发现,公司的销售冠军一般不是那个最能说的人,也不是最勤奋的那个。

比如同样是做销售工作,甲团队能找到每天每人打100个电话的方法,并且有方法筛选出相对精准的电话名单;乙团队一天只能每人打50个电话,并且没有办法去筛选出精准的名单;

在同等掌握销售流程的情况下,那么两者之间的销售业绩就会大大拉开。这种差距的拉开,依靠的就是对每个销售环节的不断研究渗透所产成的。

同时并不是偏硬实力的人,意味着只会埋头干事情,只会抓细节看不到大大方向。

比如网络名博,前丁香园的技术负责人 冯大辉,之前网上有人嘲笑他说不会写代码的cto,其实就没有理解如何去评定一个偏硬实力的人的水平。

他能做cto的原因未必是技术上的炉火纯青(这需要每天不断练习琢磨),但是在技术的战略层面上一定是优秀于普通的程序员的,能从公司战略的层面去思考技术。

因此不管能力是偏软还是偏硬的人,决定其水平高下的是思考维度的高低。

除了这种偏软便硬的人,还有一类人是属于综合体,这也是我们常见的一类人。

他们具有救火队的特性:在需要硬实力的技术需要也能上,需要软实力的营销需要也能上。

天平的左右端都相对平均,想想这类型的人在我们身边还是挺多的。

比如我在绿橙广告公司的合伙人 李润明先生,其本人会更偏向于感性,但是高中和大学却选择的是物理学,并且还能考上北京大学。

因此,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千万就不要在用:这个人就擅长吹嘘,这个就擅长搞技术,我们可以从能力类型去做分类,然后再从这个能力层面去看水平的高低。

比如同样是爱吹牛的马云爸爸,其吹牛能力不但能号召蔡崇信这样的大佬,孙正义这样的资本大鳄,还能忽悠住千千万万的创业者往里面投奔,没有这种能力哪怕蔡崇信的硬实力再强,也无法做到今天这样的局面。

当然,人的思维能力类型并不是像考试分数一样那么的绝对,偏软还是偏硬只是一个基本的分析维度,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一个人的能力特性,读懂他的行为。

二、快速学习能力的三种体现

很多人在面试的时候都会提到:我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然而一细问就会发现,他们所谓的学习能力通常是指:我之前不是做微信营销的,然后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我会做微信营销了。

然而这是真正的学习能力吗? 

来看看阿高是如何看待学习能力的:

1. 打断别人说话的能力

这句话听起来很不礼貌,但一个真正具备快速学习能力的人,是一个具备打破别人说话的能力。

有一位近距离和薛蛮子经常接触的朋友和我说,薛蛮子就是一个特别擅长打断他人说话的能力。

因为在一个具备极强学习能力的思维认筹里,对方说话只要说个前面的部分就能明白其要表达的意思了,为何还要继续浪费时间把话说完呢?

反过来说一个说了半天都不能将意思表达明白的人,那么其能力也是显得过于一般。

这就跟我们很多人看电视剧一看,看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的电视剧,你还要硬看下去,不是给自己找没趣么?

当然还有一种自以为是的人,也就是根本不具备这种打断别人说话能力的人,却非要去打断,就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了。

真正听懂并打断还是没有听懂认为听懂去打断,是截然不同的情况。

一个人可以不聪明,但是拥有极高的情商也是能够讨取人喜欢的方式。

如若在商务场合,听人把话说完是表示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这是一种获得对方认同的手段,是为了达成和对方的某种利益关系,这就另外再谈了。

可如若是一帮熟悉的朋友之间的讨论还拘泥于你一句我一句,那么想必这个圈子的成长速度也是挺慢的。你跟那些真正牛逼的领导去进行工作,他绝对不会先恭维你一大堆,然后在来讲你工作上的问题。

而一个真正牛逼的人,也不会过分去理会这种情绪上的感受,很快就能适应这种所谓的不尊重,那么在意自己的那点小自尊,怎么能承受更大的打击,获得更大的成长呢?

对于穷人和弱者,才需要去过分尊重其感受。

2. 擦掉自己固有经验的能力

腾讯的马化腾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我在体验一个新产品时,有瞬间把自己变成白痴的能力。

那么马化腾叔叔说的这个能力,实际就是指擦掉自己固有经验的能力。

一个在产品领域已经是骨灰级的大佬,他一定掌握了大量的产品评定知识,做过了n多好的产品和坏的产品。

但是在体验一个新产品时能够瞬间让自己放下所有的固有经验,然后像个小白一样去观察理解,而不是用自己固有经验去看这个新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难做到的事情。

比如我们去请教一个专家,这个专家还没有等你开口介绍情况,就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先入为主的经验,把他自己的那一套往你这件事里套。

可等你告诉他事实并不是这样时,他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动摇时,那么这样的人就不具有擦掉自己固有经验的能力。

看上去这和前面所说的 打断别人说话的能力违背,但这也是真正考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学习能力的表现:如何真正做到快速理解别人的意思,同时又能找到问题的关键并给出答案。

就是:你打断了别人的说话,说出的观点还能让对方信服,这才是真本事。

正因为远近交替很难,所以我们就不要轻易的给自己打上“学习能力很强”的标签,如若是忽悠忽悠人可以,但是千万不要把自己给忽悠了。

现实中有些人也会这样去说:我很乐意接受各种观点,很喜欢去学习进步。

但是看看他的实际行动,看看他在私下的行为,就明白能不能做到了。

一个人在某块属于小白的时候,谦虚甚至自卑是很正常的人,并不能反应出它是否具有擦掉固有经验的能力。

而一旦这个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突然变得很有钱时,他能不能向这个领域更牛逼的专家去请教,能不能继续做到谦虚,才能真正反映这项能力的本质。

马化腾能瞬间把自己变成白痴叫本事,而大多数普通人面对一个新产品变成白痴,很有可能是你压根在这块就是个白痴,千万别把这个等同于和马化腾叔叔一样的能力。

3. 把现象总结为公式的能力

很多人也喜欢说出个一二三,谈论一堆国家的宏观现象,批评腾讯阿里的各种不对,俨然都说的很有道理。

那么这些人里面,阿高认为也分为三种情况:

  1. 只知道现象却不知道如何着眼于自己的事情;
  2. 用看到的现象去分析另外一个现象;
  3. 用一个点去谈论某个现象。

这三种类型都是不具备学习能力的表现。

a.什么是知道现象而不知道着眼于自己的事情呢?

比如很多人都会谈一堆的中美关系,互联网风云等等。

但是对于中美关系的发生变化,会对自己的业务产生了哪些新的影响,该如何去调整和跟进却浑然不知道;

知道了微信小程序即将成为新的风口,公司内部连怎么快速去做个小程序的方法都不清楚。

b.那什么是用看到一个现象去谈一个现象呢? 

这是大部分自诩为拥有学习能力的人的做法。

比如听了一趟微信营销怎么做的课程,然后直接照搬过来到自己的企业去进行运用。

比如经常看到有人吐槽“新榜”的公众号,一个天天采访各种新媒体大佬,一个天天研究新媒体怎么做的公众号,10万+的现象在他们笔下经常出现,好像都是小意思,但是他们自己写的文章却是几千个阅读。

面对这种现象,于是一些人就会认为  新榜是在纸上谈兵,自己连做10万+的能力都没有,好意思天天去谈10万+吗?

这是一种通过现象看现象的典型表现:因为他们没有读懂新榜的分析文章的背后,这些10万+是怎么形成的,新榜为何不能10万+。

还有人会嘲笑:你看某个培训讲师讲的是头头是道,某个咨询公司说的头头是道,为何自己不去做一家产品企业呢? 也是类似的道理。

c.那什么是用一个点去解释一个现象呢?

比如某位从新媒体大号出来的编辑,他在大号那掌握了一套做10万+的方法,然后他就会认为所有的公众号运营不管三七二十一都是采用这套方法。

他会用自己的经验和认知,认为全世界都应该这样做才是对的。

上面都是提到:什么样的表现是属于伪学习能力。

阿高继续谈到,他眼里认为的真正的学习能力是什么样的。

一个真正拥有学习能力的人,是能够把现象总结为公式,并且用这套公式去指导自己及团队的能力。

比如我之前所在公司尚品宅配的董事长李连柱先生,他就是一个善于将现象总结为公式的人。

如上文提到的,为何尚品宅配能再2014年初的时候就开始大力重视微信营销,就跟他跨界学习有关系。

他一般不在家具圈待,而是会和不同行业的人玩在一起,吸收他们的做法和经验。

如若是跟着家具行业的第一名跑,估计到现在也才差不多启动。

当然大多数的行业还没有开始启动这事,还是一头雾水就不提了。

三、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什么是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很多在朋友圈里流传的微课,总结起来有这么一套规律:

这10个标题总结出了朋友圈里流传最广的微课内容。

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凡是那种带有xx天就能帮你获得超能力的标题,都是深受大家喜爱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延迟满足感的能力,很多事情希望一做马上就收到效果,没有效果就放弃,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在广州待三年就想买车买房,可连广州买房需要五年的社保都不清楚。

事情干出了点成绩,就想加薪升职,可却没有看到这点成绩在整个公司里微不足道。

美团王兴说过这样一句话: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越有耐心。

一个九败一胜的创业者所说出来的话,绝非仅仅只是书上摘抄到的语句那么简单,虽然这句话的原创是丘吉尔。

那么这种延迟满足感的能力,阿高又分为以下三小个点:

1. 在物质上延迟满足的能力

他说他们的互联网餐饮公司在接受新一轮融资时,原本可以获得一个更高的估值,包括内部的股东们都赞同这样一个思路。

但只有公司创始人张总在冷静的分析事实以后,做出了一个拿合理估值的决定。

高估值不仅仅在脸面上好看,每个人套现时也能分到更多,而获得这些仅仅只需要选择 估值高的那家投资公司就行,等于你做个选择题就能让你口袋鼓囊几倍,几个人能抵住这种诱惑?

然而这样一个决定,帮助了他们在金融圈里获得了极好的口碑。

即便后来这家互联网餐饮公司历经过重大的转型,也依然能够活了下来并且得到资本的信任。

有篇文章说过这样一个例子:

假如眼前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你立马能拿走10万,另外一个是有50%的机会拿走100万,另外的50%是0,请问你会做如何选择?

这篇文章说创业者会选择后者,而大多数普通人会选择前者。

虽然后者有失去的风险,但是创业者能够控制住自己当前获得物质的欲望,并为一个更大的目标去努力和奋斗。

创业者享受的不是拿到金钱的快感,而是为之奋斗过程中的那种快感。

想想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多少人会因为 离家近,公司福利待遇好,直属领导脾气好而选择了一份 对自己的发展根本没有帮助的工作。

2. 在精神上的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写文章,做分享,上电视等行为,是非常容易帮助一个人获得荣誉感的。

我记得14年的时候自己经常在虎嗅网发表文章,每次文章发表成功后就会有无数的读者加到我的微信,然后左一句老师,右一句大佬。

然后又有很多的人来约见面,高逼格请吃饭,请你到各种场合演讲等等,最夸张的时候是15年在上海的时候,竟然有一个组织请我去做创业导师,担任营销方面的导师。

而和我同做创业导师的,要么是在奥美十几年的创意总监,要么是在技术领域深造20年的技术大牛,要么是某个资本的投资人,要么是已经生意成功财富自由的企业家。

我作为一名26岁的年轻人,何德何等和他们坐在一起,然后指导一名创业者?

但是这样的状态很容易让人痴迷,很容易让人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

为了维持这种满足感,就得不断写文章,不断去参加各种演讲成为别人手里的消耗品。

但对于一个26岁的青年,正是大好扎实做事的年纪,每天就去做无所谓的消耗,长远来看是一件好事么?

后来我为了让自己回归现实,开始停笔写那类和我根本没有关系的文章。

我目前做不了投资,也不搞大战略,天天去研究腾讯干嘛?

我也不做人生导师,天天去教育年轻人该怎么好好干干嘛?

对于我来说,我更需要的是通过写文章去聚拢和我所在做的事情的资源,人脉等,通过写文章将我每天遇到的人,想到的事情去做一个归纳总结,才能帮助我真正实现更好的提升

对于我有收获的就写,没有实质性收获的就不写。

3. 极度自律自控能力

我还有位朋友原先是在部队的,他是极度自控自律的代表,我们认识4年多的时间里,见证过他依靠自控自律获得的突飞猛进。

他从两年前决定写文章开始,到今天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基本上能做到每天写一篇文章。

同时并组织了每天写文章的社群,帮助无法自律的人做到他律。

2年的时间里,他从一名部队军人成功转型成为“一堂课能卖到12万”的咨询师,并且能量越来越强。

昨晚我们也进行了将近五个小时的探讨,我问他:天天写一篇,能写出什么深度呢? 为何不去三天或者一周写一篇有深度的?

他回复我说:对于一个没有自律自控能力的人来说,你计划三天写一篇,最终有可能三个星期都未必会去写一篇。自律能力差的人,需要通过他律,既接受别人监督的形式来完成自律。

张兵有个“行业第一人的理论”,最精华的部分:我自称行业第一人,不是代表我已经做到第一人了,而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每天写一篇未必能有一周一篇那么的深度,但至少帮助自己养成了自律的习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以此来督促自己。

纵然你有天大的才华,如若无法做到反复的去落地执行,那么才华也无法形成复利去使用。达芬奇这样的天才画家,也依然需要通过不断画鸡蛋来不断练习。

另外从影响力来说,经常断更的人能够给到读者的刺激,未必会有每天一篇的强,除非你的每篇文章都能像李叫兽一样,一堆人等着看,否则你怎么会认为你所理解的三天一篇有深度的文章,在读者眼里就一定深度呢?

四、高标准的识人,才能成就更高水准的自己

和他们两位做深入探讨之前,我也经常认为自己就是前面文章中提到的人:自己的识别人的能力强,学习能力强,自控力强。

可按照他们给出的标准来看,自己顶多就是个合格的成绩,甚至在某些方面不合格。

把这篇略带自虐的文章写出来,是希望自己能朝着这些方向去提升,而并不是代表自己已经做到了。

这也是上文提到的张兵的“行业第一人理论”最精华的部分:我自称行业第一人,不是代表我已经做到第一人了,而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起点课堂

学产品学运营,来起点课堂。

课程

在线咨询

产品课程
1878830836
运营课程
1467455307
总监课程
1983442169
企业培训
1186406600
电话咨询
1868201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