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在产品设计中,利用和改变用户习惯来增加产品粘性对于一款产品的成功十分重要。本文主要讲述:从用户习惯的角度来看,如何搭建一款让人欲罢不能的产品?
(本文由 @Pirate 授权发布,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QQ用户对于“在线状态”都很熟悉了,在多年的使用中养成了习惯。
2013年,QQ for iphone 4.0正式上线,这个版本弱化了用户在线,将“在线状态”这一标志性设计放入“动态”入口,模仿微信主推联系人列表。
既然微信成功了,那么为什么手机QQ不可以这么做呢?
然而结果却是:收到了用户在App Store的五万多个一星差评。
该改变用户习惯,还是顺应用户的习惯? 这是很多产品汪都在纠结的问题。
所以今天,我们从心理学上来来讲讲:如何利用或改变用户习惯来增加我们的产品黏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用户习惯是怎么形成的。
一、用户习惯是怎么形成的?
1. 用户习惯,在最初的需求解决方式中形成
在新需求产生时,用户会自己思考想到一些解决方案。这些方案通过互相传递与提炼会形成一套固有的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会内化到用户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最初的用户习惯。
比如:人们驯服了马,骑上马就能跑得很快,这是用户用来解决远距离交通的方式之一。
2. 用户习惯,在新的需求解决方式中展现
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结合新的技术解决方案,需求解决方式将会发生剧变。而用户总会希望在新的需求解决方式中,能够将他的最初的用户习惯投射到这个新的方式中,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原有习惯的模式。
汽车刚出来时,你猜哪个部件最容易坏?
方向盘!
用户的原有习惯是骑马,习惯在停车时像拉马的缰绳一样去拉方向盘。
3. 用户习惯,在新的需求解决方式中改变
在新的关系中,用户想重复他的传统用户习惯。但新的产品希望改变用户的习惯,来接受新兴技术带来的用户价值,这两者会持续的进修较量。而在这个过程中,会提供用户习惯改变的可能性。
开车要改变用户原来骑马的习惯,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学开车,但用户不会因为这个就去排斥汽车。因为汽车对用户而言是很有价值的,最后用户改变了原有骑马的行为习惯,形成了新的开车行为习惯。
从古至今,用户对交通需求的行为习惯在不断发生改变,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次新产品的诞生都会带来用户习惯的改变。
作为产品经理首先应该理解用户现有习惯的背后动机。
二、如何理解用户现有的习惯?
心理分析技术有一个术语:均匀悬浮注意。
意思是:咨询师要一直要有第三只眼,像是悬浮在咨询室的空中,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在观察着——咨询师和来访者直接发生了什么?
作为产品经理也需要有这个能力,当我们邀请用户做可用性测试时,他的行为和反馈其实是再现了他内心的用户习惯。并且我们在和用户交流他对新产品的感观时,用户必然在传递两个层面的信息:对需求渴望的客观事实和习惯被打破的情绪。
我们要去辨析:用户传递的客观事实信息是什么?传递的主观情绪信息又是什么?
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则要驳回或化解。
理解用户习惯,其实是要找到用户习惯背后的真实动机。
我们要明白:许多用户习惯从表面上看会有问题,但这个习惯背后的动力却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他们在表达这个动力时被局限了而已。
产品经理要能找到现有用户习惯背后的动机。
我们还是引用汽车方向盘的案例:
用户习惯在刹车时像拉马的缰绳一样去拉方向盘,这背后的动机是完成“制动交通工具”。这份动机是一个客观的需求,是必须要满足的。
三、用户习惯是否应该在新的产品设计中延续?
但在新的交通工具汽车上,如果产品经理遵从了用户习惯,将刹车的形式改为后拉方向盘,这将会给行车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而“安全”,又是用户看重的另一个客观需求。
因此,最终主流的汽车设计并没有延续这个用户习惯,而是将刹车彻底独立出来。
那我们应该如何判断:是否在新的产品设计中延续用户习惯呢?
大家在做产品设计时可以参考以下公式:
用户获得的价值=(新习惯体验-旧习惯体验)-替换成本
如果最终用户获得的价值大于零,用户就会开始逐渐去接受新的习惯。这份价值越大,用户接受的速度就会越快。所以,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想要正面仰攻现有用户习惯,一定要考虑上方公式的几个点来估量新产品,优化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微小的产品优化完全没有价值,也就不可能挑战现有的用户习惯。
我们和用户的关系不是“我和它”,而是“我和你”。
我们要认识到:无论是产品还是技术的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服务用户。用户在,所以产品在。只有产品带来的用户价值足够大时,才可以引导用户转变习惯。
很多技术或者产品,在非常不成熟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推向市场,对用户造成的价值极为有限。
这时,用户沦为了产品实现商业目的的一种工具,如:为了融资或谋取暴力而无视用户的真实感受。用户在公司这儿就沦为了它,这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这就是伪需求的由来。
这会不断消耗用户对产品的耐心。这时候用户在关系中如果是弱者的话,会使用被动攻击——也被称为“弱者的武器”,不直接表达他对产品的不满,但是会逐渐降低对产品的使用率,并且大多数都是无意识行为,直至彻底流失。
因此,好的产品出发点应先放下自己所有的欲望与期待,带着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全部本真和用户的本真需求相遇。真诚与共情,与用户构建“我与你”的关系。
这样产品没有失掉自己的主体价值,用户也没有失掉他用户习惯背后的真实动机。在这种关系持续的过程中,用户和产品会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形成一个全新良好的用户习惯,这最终增加了用户和产品之间的黏性。